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通知公告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关于制(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性意见(2022)

发布日期:2022-07-01 浏览次数: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模要求的纲领性文件,是构建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基本素质的实施方案。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新时代高教40条)、《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号)等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决定依据本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的实际提出以下原则性意见。

  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行接班人。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体现学校“立足地方,服务基层”的服务面向定位和“通识素养宽厚、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定位。

    二、基本原则

    1. 以本为本,四个回归

    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紧密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学校办学定位,系统梳理课程体系,全面优化课程设置,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教育、美育与劳动教育落到实处,进一步深化“立人教育”,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和德智体美劳“三全五育”并举的育人格局,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严格毕业条件要求,突出专业优势特色,构建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2. 科学定位,落实标准

    严格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结合本科教学工作合格(审核)评估、专业认证以及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双一流建设、双万计划等重要规范与要求,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根据不同专业类别、人才培养规格特点,厘清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明确课程体系逻辑链路,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教学大纲、考核评价、毕业要求等各方面全面落实标准要求,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定位。

    3. 学生中心,产出导向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理念,按照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原则,深入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制定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能有效支撑培养目标实现的毕业要求;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构建科学合理的关联课程体系,设置灵活多样的学习进程和教学安排,为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潜力培养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通过实施有效的课程教学,将毕业要求具体落实到课程学习之中,加强学业过程管理,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形成有效的学习成果,来保障学生达成预期目标与要求,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                                                                                                                                                                                                                                                                                                                                                                                                                                                                                                                                                                                                                                                                                                                       

    4. 系统优化,有效支撑

    系统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科学论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明确和加强课程体系、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有效支撑关系。全面梳理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设置各课程模块及学分结构,构建“通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创新创业教育课、集中实践环节”有机融合、层次分明、比例合理的课程体系。各专业要注重系统支撑,科学设计优化课程体系,明确每门课程或每个培养环节的目标和作用,积极整合课程教学资源,严格控制专业间课程设置的雷同度,消除冗余内容。以打造“金课”为目标,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持续加大创新创业教育与专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的力度。加强对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及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整体规范和优化设计。

    5. 融合创新,强化特色

    积极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对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和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标准为底线,以认证为抓手,以教育部颁布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为指引,对照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建设新标准,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孕育一批面向新技术、新产业的新兴专业,拓展交叉融合新生专业,探索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专业建设模式,增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跨界融合,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

    三、具体要求

    根据学院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对本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提出以下具体要求。

    1. 夯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坚持学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类型定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和特色,建立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通识素养宽厚、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各专业在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需紧扣学校办学定位,明确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与内涵发展特色。

    2. 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国家专业建设相关政策和学校办学定位的标准、规范与要求,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包含服务面向、基本素养、服务领域、职业特征和人才定位等要素,要明确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行业、岗位和工作内容,以及毕业后5年左右的职业发展预期,表述要明确、精准,并能对培养目标进行指标点分解。

    3. 明晰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间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要具体、具象,要从知识、能力、素质等维度对学生毕业要求加以列举,表述系统,逻辑严谨,层次清晰,避免内容冗长、不具体、内容重复或列举课程名称等现象。每个专业必须要有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要明确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之间的对应关系,厘清课程设置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作用。各专业必须逐条分解毕业要求,并将毕业要求达成落实到培养方案的每门课程和各环节之中,要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充分论证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之间的支撑逻辑关系,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和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落实课程体系与“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之间的映射,增强其合理性。

    4. 加强和推进一批信息化教学改革课程

    要紧跟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充实适应大数据时代、信息时代、智能时代发展需要的课程资源,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按照信息化教学改革趋势和要求,每个专业的基础课和主干课程中要明确一定比例的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各专业应完成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方案。

    5.完善课程结构和学分体系

    1)课程设置要充分巩固2020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的成果,原则上避免在学分、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的大幅度调整,原有课程代码保留不变。

    2)对照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结合就业方向、服务行业、从业定位及发展预期对专业课程进行集约化、模块化设计安排,切实改变专业选修课程散乱、因人设课、目的性不强、导向性不足的状况。

    3)工科专业要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调整完善课程体系: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15%,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30%,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占总学分比例≥20%。同时,要结合专业标准统筹考虑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管理类、专业生产实践类等课程的开设。

    6.积极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积极按照教育部文件精神要求,推进服务地方的“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新工科”专业建设,引领带动学院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新医科”是构筑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要聚焦基于区域健康的大国计、大民生,不断推进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新农科”是高等教育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抓手,要贯彻“两山”理念,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升级涉农专业。“新文科”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要把握好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新工科”要提出适合区域发展和办学定位的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和思路,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深化学科交叉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推动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开展符合我校办学定位的新工科教学研究和实践。

    7.加强课程教学改革

    1)加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

    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思政课程学分、学时和学期的要求,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实践思政、网络思政“三融合”。推进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方法和考核改革,减少理论讲授学时,增加课外自主学习、实践教学比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施“中班授课、小班研讨”、慕课、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模式,推广线下课堂教学为主、课外社会实践为辅的混合式教学,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增强教学实效性。加大课程考核改革力度,将课程学习与现实表现和综合测评有机结合,坚持闭卷统一考试为主,建立起一个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有机结合起来的科学化、规范化、客观化的考核模式。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完善课程改革方案。

    改革大学外语课程。大学外语实施按照分层次教学、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的原则,新生(不含英语与日语专业)入校之后,可以选择一门外语(英语或日语)进行修读。当其他小语种选课人数达到开课要求后,增开除英语或日语以外的外语类课程,大学外语课程的修读由新生的高考语种来确定。外语教学应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测评标准等,根据我院学生的实际外语水平和学习风格釆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讲授、辅导、练习、测评和管理等方面充分体现层次性,使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都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为学生后续外语学习和身心发展打下好的基础。由文艺法学院完善课程改革方案。

    ③改革实用文体写作课程。不断改革实用文体写作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尝试采取线上网络课程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翻转教学模式。由文艺法学院完善课程改革方案。

    改革大学计算机课程。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及信息技术能力和配合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为目标,改革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针对文科、理科、工科、艺术类等学科专业门类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教学改革。采取线上网络课程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由理工农学院完善课程改革方案。

    改革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实行分类设置、分类教学,加强应用导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网络化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网络与课外指导课时。由通识教育中心完善课程改革方案。

    大学体育实施俱乐部教学制度、加强网络信息化教学管理改革。第一、二学年四个学期开设。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将课内体育教学、群众体育活动和体育竞技训练比赛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确保顺利通过体能测试。继续探讨和推进网络信息化教学管理改革。由通识教育中心完善课程改革方案。

    ⑦加强实验安全教育。根据新时期国家对实验安全教育的文件精神,要求医学院、理工农学院必须开设0.5-1.0学分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名称:实验室安全教育。其他学院在通识教育课类别中可开设《实验室安全教育》,未单独设课的学院在专业导论课中安排不低于4学时的实验安全教育内容。

    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及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重构体育教育体系,将体育课程、体质测试、课外锻炼、体育竞赛统一纳入“体育成绩”中,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纳入毕业资格审核条件;建设鉴赏类和实践类美育课程,提升学生的审美与创美能力;开设通专结合的劳育类课程,各专业结合实习实训、专业服务、勤工俭学等方式,探索劳动月、劳动周等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培养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养成励志力行的劳动品质。鼓励开展卫生与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健康技能展示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掌握心理健康、生长发育、安全避险与应急救护等方面知识和技能,加强对学生的毒品教育、性道德和性责任教育等,增强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意识,使学生树立健康理念,自觉维护身心健康。

     

    2)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注重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方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一是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中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二是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三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四是课内课外相结合,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和竞赛活动,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五是设置专门的创新创业学分,明确修读的学分要求,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累计与转换制度,允许学生以超出最低修读学分要求的创新创业学分冲抵选修课程。

    3)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校企、校政、校际联合培养,加大企业行业深度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建教师队伍、共建课程、共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建立一套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4)拓宽国际视野和个性化培养途径

    树立国际化意识和开放观念,积极吸收引进国外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一流创新教育体系;充分利用国际合作资源,积极开展境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学术交流等,为学生的国际化学习和体验创造更多的机会;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先进原版教材与课件,推进课程体系国际化,结合学生实际,鼓励专业教师按照国外先进教学方式开设英语/双语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意识、国际交流沟通能力。

    5)改革教学管理

    完善学年学分制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课程体系,理顺课程结构,增大课程的可组合性,增加学生学习的选择自由度,利用先进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学年学分制教学管理。

    ②学分替代制。大学外语、计算机及相关课程可根据课程特点探索“以考代学”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参加考试获得相应技能、职业资质证书经认可后可获得相应课程全部或部分学分;学生创新成果可以抵认相关课程学分,逐步完善第二课堂学分认定。

    课程免修。对于参与创新创业、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并获奖的学生,经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认可后可适度放宽相关课程免修条件,允许学生免修相关课程。

    休学创业。符合条件的学生可允许其休学创业并适当放宽修业年限。

    6)科学安排教学计划

    ①学期教学安排。第1学期18周,其中理论教学14周,入学教育及军事技能2周,考试1周,教学机动周1周;第2-7个学期20周,其中理论、实践教学阶段18周,考试1周,另外1周为教学机动周;第8学期16周,原则上不安排理论课程学习。各学院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集中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军事技能、专业见习实习、课程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劳动教育、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以及组织学科竞赛等实践教学活动。系统设计实施方案,明确教学内容、学分、教学方式及考核的要求,确保实践教学效果。

    ②专业课程教学安排,根据各专业特点适当调整部分课程顺序、教学周学时及专业课程教学安排。

    四、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和设置要求

    (一)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

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

1.培养目标

2.培养规格

3.学制与学分

4.毕业资格与学位授予条件

5.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6.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7.教育教学活动进程安排表

8.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比例表

9.教学进程安排表

10.集中实践教学进程安排表

(二)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

1.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培养目标:立足地方,服务基层,培养通识素养宽厚、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各专业培养目标要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基础,以我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为指导,结合专业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确定各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培养规格:各个专业要按照国家高等学历教育学业标准、专业标准和相应行业、企业标准去设定学生的具体培养规格,突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培养,使学生达到基础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市的培养目标。

各专业要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并进行逐条分解。

2.学制、学分与学时安排要求

(1)学制

本科标准学制为4年,实行3-6年弹性修业年限。各专业培养方案按四年标准学制的进程进行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2)学分要求与学时安排

专业理论与实验(实训)教学课内总学时数(含讲座、课堂讨论、习题课等)原则上控制在2700-3000学时,总学分控制在165—175学分。

文法经管类专业原则上控制在2700学时以内,总学分(含实践教学)为165学分以内。

艺术类等特殊专业控制在2800学时以内,总学分(含实践教学)为170学分以内。

理工农医类专业原则上控制在3000学时以内,总学分(含实践教学)为175学分以内。

各专业要严格规定毕业和获得学士学位必须修满的最低总学分数(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最低学分数)。必修课学分原则上不超过课内总学分的75%,选修课学分原则上不低于课内总学分的25%。加强实践教学,文法经管类专业实践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的15%,艺术类专业实践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的20%,理工农医类专业实践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25%。

(3)学分计算标准

学分是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计算学分时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取值0或5(超过8学时不满16学时为0.5学分;小数点后第一位为0-3时取0,4-6时取5,7-9时取0整数位同时加1),学分最小计算单位为0.5学分。学时与学分的折算办法如下:

①理论课(不含课内实验)每18学时计1个学分,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教学每18学时计1学分。

②实验(训)课、上机课和大学体育每36学时计1个学分。

③术科类课程以24学时计1学分。

④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即各类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毕业论文(设计)、专见见习、毕业实习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1周计1学分,其中:

入学教育及军事技能2周,计2学分。

劳动教育1.5周,计1.5学分。

体育文化节2周,计2学分。

创新创业实践5周,计5学分。

毕业教育2周,计2学分。

专业见习的时长不低于1周,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设置见习周数。

毕业实习安排不低于6周,6学分,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设置实习周数。若安排超过12周的,按2周计1学分。

毕业论文(设计)8周,计8学分,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设置开设学期。

3.课程结构设置要求

整个教学计划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学科专业课、创新创业教育课组成。

(1)通识教育课

通识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学生人格塑造与德行养成为主要目标。通识教育课程是通识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学院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教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两大类。

公共必修课是全校所有专业均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大学外语、大学体育、大学计算机基础、军事理论、军事技能、实用文体写作、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由学院统一规定课程的设置和开课要求。具体开课要求详见《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表》。

通识选修课课程体系由人文社科类、科学素养类、艺术审美类和创新能力类构成,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格、德行、感性、理性思维和审美能力。具体开课要求按照《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办法》规定实施,其中艺术审美类系列课程属于美育教育课程。

(2)学科专业课

学科专业课是通过对本学科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的一组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

①学科基础课:学科基础课是该学科门类中各专业学生均应修读的课程,原则上由各学院相关专业类别参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版)》和“国标”确定,相同二级学科类别下的所有专业原则上应开设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基础课。各专业可在第1学期开设不少于0.5-1学分的专业导论课,要求由相关专业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高水平教授、行业专家等分专题讲授,旨在引导学生认知专业、热爱专业、激发学习兴趣,帮助拓宽学生专业知识范围,增强学生的学科适应性。未单独设置《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的学院,在专业导论课中安排不低于4学时的实验安全教育内容。

②专业核心课:专业核心课是体现专业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反映该专业水平的重点课程。每个专业需着眼学生未来发展,根据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色与优势,体现“专”与“精”,梳理出本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6-10门课程。原则上,应涵盖“国标”、《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所要求的专业核心课程,并及时根据本专业领域的动态发展更新课程内容。

③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是为践行学生中心、因材施教、个性化发展,体现学科专业内涵和特色的一系列课程,目的是为学生进一步扩充和强化学科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各个专业应根据专业定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主体岗位群,结合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行业)方向及其相关课程模块,根据课程关系可分为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

(3)创新创业教育课

创新创业教育课是以培养学生娴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为目的所开设的一系列课程,主要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必修课以及创新创业教育讲座。                                                                                                                                                                                                                                                                                                                                                                                                                                                                                                                                                                                                                                                                                                                                                                                                                                                                                                                                                                                                                                                                                                                                                        

(4)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集中实践环节包括大类公共实践和专业实践环节。

大类公共实践主要包括:入学教育与军事技能、劳动教育、毕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大类实践教学环节,按学校统一要求安排,进入教学安排表。

专业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训、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各专业可根据教学需要设置专业实践环节教学时间。

4.方案编制要求

(1)各专业要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教育部下达的本科专业目录的课程要求,科学、规范、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强调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科学安排课程之间的先修后续,重视课程内容的整合或集成,课程名称要规范准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和“国标”中规定的核心课程必须开设。开设有实验实训课的学院应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原则上将课内实验(实训)超过18学时的课程单独设置实验(实训)课,把实验(实训)内容从理论课程中分离出来,课程名称可设置为“理论课程名称+实验(实训)”。

(2)各专业教学计划所列课程要规范名称、明确归属。

规范名称:按教育部规定或社会约定俗成规范课程名称,内容相同的课程名称必须统一。

明确归属:现行由两教学单位以上的教师开设的同一门课程,通过协商或由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

(3)教学计划每周课内教学原则上不超过28节,课时少的课程可集中安排在半学期完成,选修课原则上安排考查,每学期考试课程一般不超过6门。

(4)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各专业要认真处理好两个教学环节与学生就业关系,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统筹安排,保证教学时间和质量。

(5)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写体例要统一,课程计划模板不得随意改动。

(6)各教学单位要在充分论证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审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工作,并填报《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审定意见表》。

(7)为保证2022级新生按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严格执行,各专业制订完人才培养方案后,应及时组织人员编制与人才培养方案配套的课程理论教学大纲、课程实践教学大纲、课程考核大纲等相关教学文件。

五、人才培养方案的组织与实施

1.教学科研处在分管院长直接领导下总体负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的组织、安排和协调工作。

2.各二级单位成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小组,由院长任组长,主管教学副院长任副组长,吸收相关学科专业的专家教授、行业专家参加。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加强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充分考虑教师、教室、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的优化使用,防止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上冲突。凡是涉及跨学院的课程调整均须经双方同意。

3.人才培养方案由专业负责人在二级单位领导下组织专任教师、行业专家等开展具体制(修)订工作。各专业须认真贯彻执行本指导意见所列制(修)订原则和各项具体要求,既要重视专业目录和本科专业类质量国家标准对培养目标、核心课程以及实践环节等共性要求,又要体现专业特色。要求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均达到规范化要求,明确和细化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以此轮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为契机,积极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

4.人才培养方案经专家评审和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经院长签字印发后由各二级单位认真组织与执行,教学科研处予以监督与检查。

5.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学的法规性文件,一经制定须严格执行,因特殊情况在执行过程中确需调整的,应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执行。

6.本轮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自2022级学生施行。

 

附件:

1.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格式

2.人才培养方案审定意见表

3.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表

4.2022年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进程表

人培模板(通用版)6.29.xlsx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教学科研处

                                                      2022年4月3日